我小時候真正對三國感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遊戲《三國無雙》,其中賈詡的長相讓我一直感覺很奇怪,五官纖瘦,看起來有些陰陰險小人,後來讀了《三國誌》,其實這個形象大概率與他的外號有關系——毒士。
賈詡,字文和,甘肅武威人,少年便舉孝廉,涼州名士閻忠稱贊「詡有良、平之奇」,事實是賈詡確實很有才、很奇,而且他被稱為第一毒士也是有原因的。
賈詡舉孝廉後曾被朝廷任命為郎官,但因為生病辭官回家了,就在回家的路上,遇上了叛亂的氐人,氐人是西北的少數民族,當時經常發生叛亂,殺害了很多漢人,賈詡不出意外也被抓走了,就在準備活埋他的時候,賈詡非常冷靜的對叛軍說,「我是段熲的外孫」,而段熲是誰呢,段熲在涼州非常出名,與皇甫規、張奐合稱「涼州三明」,曾任東漢太尉等重要職位,在西北鎮壓少數民族叛亂上非常有名,氐人這些少數民族都很怕他,氐人一聽他這麽信誓旦旦,就不敢殺他了,為了不得罪這位「外孫」,氐人還派了士兵護送他回家,雖然記載簡單,但足能見到賈詡急中生智和膽略。
東漢中平六年,董卓把持朝政,而此時賈詡來到了董卓的女婿牛輔軍中任職。漢獻帝初平三年,司徒王允聯合呂布發動宮廷政變,董卓死後,原來董卓手下李榷、郭汜、張濟等人都覺得自身難保,肯定會被王允清算,就想趕緊散夥逃跑,賈詡卻非常冷靜,讓大家不要慌張,並對這些人說道,「聽長安來的人議論,他們要殺光涼州人,如果大家現在都散夥回家,那麽只要一個村子的力量就能把你們都殺了,不如我們集合起來,招兵買馬,攻打長安,贏了我們就是為董公報了仇,如果失敗了,我們趁亂趕緊再想辦法跑也不遲」,大家都覺得賈詡建議不錯,於是集合兵力,攻打長安,結果還勝利了,而這,便是著名的「李郭之亂」。
其實這也出乎賈詡意料的,賈詡也只是為了給自己活命罷了,勝利後李榷要論功行賞,大家一致認為賈詡有很大的功勞,要給他封侯,賈詡堅決不接受,然後大家覺得要不然給他一個尚書仆射當吧,賈詡還是不接收,堅持說自己當時也是為了保命才說的,最後還是勉強接受了下一級尚書典的職務,主管國家官吏選拔,他在任確實提拔了很多有才能的人,李榷這些亂臣雖然平時做事很荒唐胡鬧,但一致對賈詡非常敬重,同時也都覺得這個人城府很深,計謀層出不窮,很害怕他。
正好沒多久賈詡母親去世,賈詡要回家奔喪,於是借此時機免去了尚書典職務,改任光祿大夫。賈詡不在長安,郭汜、李榷很快發起內鬥,賈詡又多次勸和,之後禮送漢獻帝東歸洛陽等事情上其實都有著賈詡在背後出謀劃策。
建安元年,漢獻帝離開長安後,賈詡主動辭去官職。辭官後,賈詡投奔了屯駐在華陰的老鄉寧輯將軍段煨軍中,段煨也就是前面說的段熲的弟弟,但賈詡此時已經很有名氣了,但大家都知道他計足智多謀,既尊敬他也害怕他,之間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段煨也開始忌憚起賈詡,害怕賈詡的影響力太大而奪權,賈詡也很敏銳的觀察到段煨的異樣,暗地里與南陽張繡(張濟的侄子)取得了聯系,此時張繡很需要賈詡這樣的人才當軍師,馬上派人來接賈詡,臨行前,有人問賈詡,「段煨對你這麽尊敬,你為什麽一定要離開呢?」賈詡說:「段煨多疑,對我有嫉妒猜忌之心,禮遇雖厚,但不足信賴,時間久了就會對我不利。我離開他,他一定會高興,同時他也希望我能夠在外面結交一些勢力幫助他,我走了他定會厚待我的家屬,而張繡軍中沒有謀劃之人,這樣的安排對我們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而事實確實如此,段煨果然對賈詡的家屬非常照顧。
賈詡到南陽第一件事情,就是說服張繡和隔壁劉表一定要搞好關系,結成同盟,互不攻伐。建安二年春,曹操南征張繡,張繡兵力自然敵不過曹操,於是賈詡勸張繡不要打,直接投降歸順,先保名觀察局勢,然後再東山再起。雖然收編了張繡的軍隊,但曹操性格多疑,始終擔心張繡會反叛,於是產生了殺繡之心,但這中間走漏了風聲。賈詡得知後,張繡決定謊稱部隊調動,需要經過曹營,並說車輛超載,盔甲要穿在士兵身上。曹操毫不懷疑,當部隊接近曹營時,一聲令下,把曹操打得落花流水。在這場叛亂中,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身亡,曹操自己也差點死了。
建安二年,曹操再次南征張繡,大獲全勝,張繡狼狽逃跑。
建安三年,曹操再次出征張繡,但這次出了意外,在賈詡的撮合下,張繡和劉表已經結成了聯盟,劉表派兵支援張繡,曹操只得退兵,張繡這次逮到了機會,想追殺曹兵,賈詡阻止道「不能追,追必敗」,但張繡帶著精兵還是要追,被曹軍大敗而歸。結果這時候賈詡卻說「將軍此時可去追,追必勝」,張繡剛被打敗有點將信將疑,賈詡說「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現在去追,肯定會是場勝仗」,張繡帶著疑惑再次合兵追擊,果然大勝而歸。張繡百思不得其解,「我第一次去追擊退兵用的都是精兵,你說必敗;然後又以敗兵去追勝兵,你說必勝,結果完全如你說的一樣,這是為什麽呢?」賈詡說:「道理很明顯,將軍雖然善於用兵,但你不是曹操的對手。曹兵初開始撤退,曹操必定親自指揮並斷後,將軍的追兵雖然是精兵,但你的將領不如他,再加上他的軍隊也很精銳,所以我預料你要吃敗仗。曹操在攻擊你的時候沒有什麽失誤,兵力還沒有完全用上就急於退兵,必定是內部有什麽事。他既然打敗了你的追兵,消除了後顧之憂,必然要加速退兵,加上勝利過望,就把指揮和斷後的任務交給了其他將軍。這些將軍雖然也很勇敢,但並不是你的對手。所以,你雖然用了敗兵,仍然打了勝戰。」張繡聽了這番分析,非常佩服賈詡。在《三國誌·賈詡傳》中,陳壽用了「繡乃服」三個字(《三國演義》則是劉表、張繡乃服),非常傳神。
建安三年,袁紹兵臨官渡,曹操率兵阻擊,在此相持。袁紹派人去請張繡,並給賈詡寫了一封信,表達了聯合張繡一起對付曹操的意圖。當時,袁紹兵力十倍於曹操,誰強誰弱,眾人皆知。張繡認為袁紹兵多將廣,想答應袁紹。然而賈詡卻說:「不如投奔曹操。」張繡說:「目前的局勢是袁紹強大曹操勢弱,曹操與我又有仇,跟他能行嗎?」
賈詡則進一步分析了投奔曹操的理由:「其一,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占了話語權;其二,正因為袁紹勢力強大,我們這點兵馬他根本看不上,曹操兵少勢力弱,我們投奔他,他必定高興;其三,曹操素懷稱霸天下、統一海內之誌,他一定能不計較私仇,向天下表明他是有德之人、胸懷廣大之人」,張繡聽罷率軍去投奔了曹操,這次曹操大喜,與前期曹操南征收編不同,這次的選擇是正確的,張繡、賈詡都得到了重用。曹操拜賈詡為執金吾、冀州牧,封都亭侯;任命張繡為揚武將軍,封列侯。從此,賈詡成為曹操身邊的重要謀士,張繡則成為曹操麾下的一員戰將。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集結十萬精兵,發動了一場意在剿滅曹操的戰爭。袁兵把曹操圍困在官渡,雙方相持了好幾個月,曹兵糧草快要沒有了,形勢十分危險。賈詡說:「明公您聰明勝過袁紹,勇敢勝過袁紹,用人勝過袁紹,決斷勝過袁紹。有此四勝而大半年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明公您總想萬無一失。其實,您如果當機立斷,一鼓作氣,馬上就可以平定袁紹。」曹操聽了賈詡的話,綜合各方面意見,再加上戰爭形勢發生的諸多變化非常有利於曹操,便迅速調整戰略,抓住機遇、集中兵力、突出重圍,出奇兵攻擊袁紹大營,終於大敗袁紹,平定了河北。官渡之戰是當時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戰役,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從此曹操稱雄北方、進而統一北方。
建安十三年,曹操破荊州後,想順江東下一舉消滅孫權。賈詡勸說:「不要攻打孫權,勸利用好楚地的富饒,供給兵需,同時安撫老百姓,讓他們安居樂業,這樣用不了多長時間,就可以不用兵而使江東歸服明公。」曹操不聽,認為這是迂腐之言,結果在赤壁吃了敗仗,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失去了統一全國的機遇。
建安十六年,57歲的曹操決定西征韓遂、馬超。這是赤壁之戰之後曹操第一次大規模用兵。本來韓遂、馬超都是曹操表薦的朝廷命官,並無謀反跡象,但曹操怕韓遂、馬超擁兵中原,同孫權聯合後難以對付,想主動下手以除後患。雙方於是大戰於渭南,戰鬥打得異常慘烈,曹操也被馬超弄得狼狽不堪,割須棄袍,差點丟了性命。但馬超畢竟有勇無謀,最終還是陷於被動,提出講和條件:割讓黃河以西的土地。曹操問賈詡怎麽辦。賈詡說:「盡管答應他,」並說了四個字:「離之而已。」
按照賈詡的策劃,雙方在陣前見面,曹操與韓遂聊起了天,因為曹操與韓遂以前就熟悉,曹操又與韓遂父親同一年舉孝廉,算起來還是韓遂的長輩,便與他敘舊聊天,不談軍事,不談講和之事,二人聊到高興處還拍掌大笑,看似親切無比,具體說話內容,馬超看到一臉懵,只是隱隱感到不對勁。陣前回來後,馬超問韓遂談判內容。韓遂覺得既然未說及軍事及講和之事,也就沒有什麽可說的,「無所言也」。這就引起馬超的疑心。第三天,曹操又和韓遂、馬超到陣前相見。後來,曹操派人給韓遂寫了一封信,語焉不詳,內容含糊不清,又有幾處塗改。韓遂將信出示馬超,馬超閱後更加懷疑,塗改之處又像似韓遂本人所改。果然不出賈詡所料,馬超、韓遂互相猜忌終於翻臉,揭老底,抖舊賬,好一場血拼,韓遂被馬超砍斷左手。曹操抓住機遇,一仗打得韓遂、馬超敗走涼州。後來,韓遂被部將所殺,馬超投奔了劉備。
建安末年,曹操的長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將,而三子臨淄侯曹植才名正盛,各自都有一股勢力,為爭奪繼承權較勁。曹昂死後曹丕便成為長子,曹丕有著很好的武功和文采,在封建社會「立嫡以長」的傳統中占有優勢。但曹植很有才華,深得曹操喜愛。自從曹丕和曹植開始為太子地位明爭暗鬥之時,曹操集團內部也形成了兩個陣營。曹丕派人去向賈詡求教獲勝的辦法。賈詡的回答十分坦然,他說:「希望將軍放寬度量,提高道德修養,做一個普通人應該做的事,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謹守孝道、孜孜以求。」賈詡的這些話表面上看是打官腔,實際上是至理明言,要害是突出了做人這個根本,這正是賈詡的高明之處。
曹丕按照賈詡的教誨磨礪自己,刻苦學習,特別註重道德修養,終於贏得了曹操的信任。實際上,曹操私下里早就征求過賈詡對接班人的意見,但賈詡聽後默不作聲,一言不發。曹操問:「你問你怎麽想,你為什麽不說話呢」,賈詡說「我在思考,所以沒有說話」,曹操問思考些什麽,賈詡說道:「我在想想袁紹和劉表父子的事。」曹操聽了哈哈大笑說:「我明白了。」於是將曹丕確定為太子(《魏書·賈詡傳》: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原因是袁紹和劉表都是立幼不立長,最後導致兄弟相攻,父子不和,內部分裂,自取滅亡的。這個道理曹操當然非常明白,妙就妙在賈詡不直接說出答案,讓你猜。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逝於洛陽,曹丕繼位成為魏王,同年十月,曹丕逼漢獻帝禪位稱帝,史稱魏文帝。曹丕任賈詡為太尉,進封為魏壽鄉侯,食邑800戶。當了皇帝的曹丕,急於統一天下。有一天,他問賈詡:「我想討伐不服從命令的吳、蜀,統一天下,你說應該先討伐哪個?」賈詡委婉勸阻:「進攻對方首先要掌握兵權,建立國家以德為本。陛下順應民心,受禪即位,治理國家,如果能以文治德化安撫天下,等待時機,以觀吳、蜀內部變化,到時自然是水到渠成,統一天下也就不難了。吳、蜀雖然是小國,但依山阻水,地勢險要。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遜懂軍事。他們據守險要之地,又有比較強大的水兵,目前銀聯匯率而言我們很難戰勝他們。就用兵的方法來說,先要有勝利的把握,然後和他們戰鬥,根據對方的情況選派合適的將領,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失誤。依臣看來,在我們眾多的文臣武將當中,目前還沒有劉備和孫權的對手,即使以皇帝陛下的天威去討伐他們,也不見得萬無一失。古時候虞舜帝以盾、斧為樂舞就降服了有苗(上古時代的民族),臣以為現在應該先文後武。」賈詡的分析非常到位,也符合當時的實際,但曹丕一意孤行,沒有采納他的意見,派兵到江陵進攻吳國,結果吃了大敗戰,士兵死傷大半。先前曹操在發動赤壁之戰前,賈詡也勸過曹操,但曹操不聽,有赤壁之敗;現在又勸曹丕暫時不要興兵伐吳,曹丕不聽,有江陵之敗。漢末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中,賈詡參與了兩次,兩次當中都有精彩的表現。
縱觀三國時期賈詡的總體情況,他始終對著全局有著非常精準的把握,一出便是妙計,始終對人心的掌握了如指掌。決策者聽則勝,聽則成,聽則安,反則敗,這就是賈詡的水平,也奠定了他在三國時期眾多謀士當中的地位,成為曹操五大謀士之一。
其實讀過三國的人都了解的是,謀士通常好結局沒幾個,單看曹操五大謀士,荀或因反曹操稱公調離中樞憂郁而死,荀攸、劉曄、郭嘉都是病死,但賈詡是壽終正寢的一位,善終時年齡77歲,在三國是非常長壽的了,死後還被被謚為肅侯。
《三國誌》作者陳壽將賈詡、荀攸一起評價為:「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而對諸葛亮的評價則是:「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對周瑜、魯肅的評價是:「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從以上評價可以看出,陳壽對賈詡的評價是非常高的。陳壽認為賈詡是僅次於張良、陳平的人才,諸葛亮是僅次於管仲、蕭何的人才。至於張良、陳平何許人也,相必不用多說。賈詡不光有張良、陳平的妙計與深諳人性,也有著功臣身退的謀略。
縱觀賈詡一生,其實他真正全心全力輔助的只有一人,就是張繡,賈詡帶著張繡投奔曹操之後,賈詡深知自己曾幾移主,怕人猜忌利用。所以投奔曹操後,賈詡一直在曹操面前都很低調,所以我們在三國曹操的記載上,不同於小聰明的楊修,賈詡一般都是沈默低調的形象,很少主動的出謀劃策,也不賣弄自己的計謀,也不會在曹操面前抖個機靈,有計謀的時候故意暗示曹操,然後隱退到曹操的身後。另外對於家門結締,他從不攀附豪門望族。而功成之際,賈詡總會選擇急流勇退,保全自己。其實從賈詡之前經歷能看到,他心中有著天下抱負,信條則是先保存自己,再物色明君輔佐。當年,賈詡提出「奉國家以征天下」,把李、郭汜引進長安後,客觀上對國家造成很大損失,雖然深得李、郭的尊重和信任,但他深知李、郭是虎狼之輩,非治國治軍之人,不是自己理想中的人物,所以他最後不但沒有同他們同流合汙,而且利用自己的影響,保護了不少大臣,最終又擇機離開了朝廷;離開長安後投靠同鄉段煨,他感到段煨雖然是朝廷忠臣,但並不是個寬宏大量之人,疑心重、器量小,所以也擇機離開了他;他第三次投靠同鄉張繡,雖然張繡對他言聽計從,但他感到張繡也不是最終倚重之人,最終他選擇和張繡一起投奔曹操,這是他一生中最出色最明智的選擇,也讓他在亂世中保全了自己、保全了家族。
或許說到現代我們可以看出來,在賈詡的頭腦里,自己的生命永遠是第一位,然後才是為別人出謀劃策,妙計兩敗曹操,毒計離間韓馬,把人性把弄如玩物一般,出世避難鄉間無蹤跡,入世現身廟堂指迷津,這是我非常喜歡賈詡的地方,一種大隱於市的高人,在出世與入世間遊走的頂級謀略家。
其實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亂世報國應當學諸葛亮,但太平時代下更應該學賈詡。
如易中天在《品三國》中曾評價賈詡 ——
賈詡能在亂世中審時度勢,自己活得時間是最長的,還保全了家人。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賈詡可能是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