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隱說》是由原來《棱鏡通訊》分離出來的,以後太隱的Newsletter 會分成兩個部分,《棱鏡通訊》仍然是對先驅者們進行一個梳理,而《隱說》主要聚焦於我近期讀的一些好書、好文章(會涉及一些我購買的付費內容,但不會原文po出)、日常思考(一些日常思考我覺得輸出較為簡短,在我看來不至於寫成一篇文章,所以會放在《隱說》里),進行一個摘錄、點評、擴展。可以說,我似乎有找到了一種新的方式來督促我學習總結了,加油✧٩(ˊωˋ)و✧*
1、逆向思維看命運
那天朋友聊起來「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這句話,他跟我說了很多,至於出處,出自清代文學家文康所著的《兒女英雄傳》(又名《金玉緣》或《日下新書》),不過這本書里只有「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這句,後邊的估計就是後來人改編的。但我覺得這句話在慣性思維上是從左往右來看,但並不合理,如果用逆向思維從右往左來看呢?
比如這樣來看。首先,我們要培養好的生活習慣(「養生」),會讓我們增加概率通過人際關系和社交網絡結交「貴人」(這個貴人我覺得不一定是人,或許是一本書,或許是一部電影),「貴人」會帶你懂得你現階段無法看到、難以懂得的規則或真相,接下來,我們要尊重和感恩人生面對的各種挑戰(「敬神」),不斷提升內外在氣質(即「相」),當小有名氣(「名」)後,我們需要不斷地修身養性和主動學習(「讀書」),積累豐富的學識和財富,同時,也不要忘記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積陰德」),回饋社會,通過積善行德不斷塑造、改變自身運氣(「風水」),然後抓住機遇(「運」),進而對命運產生影響(「命」)。
2、如何分辨真假信息,閱讀新聞
聰明的新聞消費者應該知道,諸如「自由主義」「民粹主義」或是「原教旨主義」往往是那些新聞運作大師用來破壞對手形象而給他們貼的標簽。但是,這樣的標簽卻貼得很牢固,仿佛它們是客觀的描寫。這並不是說,世界上不存在左派分子或右派分子,或是這樣那樣的分子。問題是,新聞人物被貼上這樣那樣的標簽以後,新聞受眾往往就不想再深入探究和了解這些人物了。
文獻,包括統計數據和圖片,都可以被斷章取義,拿來作為當下觀點的證據。只要與有力的形象、熟悉的情節或是深信的觀念相吻合,那麽證據往往就會看似真實。關於事實還有一個同樣有用的警句,即事實從來都不是整整齊齊、幹幹凈凈的。原始數據總是亂糟糟和模棱兩可的。數據的模棱兩可恰是它們的優勢——它們使我們進行批判性思考,並探尋新的可能。當事實與說辭配合得太完美時,它們提供的是心理上的肯定,而不是對事實的驗證。
成功的虛假新聞事件當中並不會讓你看到很多漫無邊際的事實。
新聞批判的目標不是否定一切,而是面對人雲亦雲的壓力,學會對世界大事進行獨立、自信的思考。這里的意思也不是要懷疑所有的權威,而是要相信自己的判斷。這就會引出一條最重要的原則:先入為主的觀念(還有偏見)在篩選和接收新聞信息時,會發揮重要作用。認識到這一點之後,就應該在任何可能的場合,用與之相左的信息,挑戰這些觀念。自我批判並不是說要把原有的觀念連根拔除,也不是說要像當初樹立某種觀念時那樣快地把它們拆毀。它的目的是,確保我們的信念不會成為一面橫在真相面前的墻。
新聞
《新聞:幻象的政治》在1983年首版時就成為政治傳播研究的里程碑作品。從那時起, 此書一直是政治傳播學領域的經典之作。 在每一版中,班尼特都把自己以及其他學者關於政治傳播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書中。班尼特...
新聞
評:W.Lance Bennett 博士這本著作《新聞:幻象的政治》很值得讀讀,國內關於 Bennett 教授介紹不多,他是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是華盛頓大學教授,在傳播學和政治學有著一定影響,有時間做一篇棱鏡通訊介紹下他。
3、自證陷阱與內耗
如果你過於在意一個人對你的看法,並以「對方贊同你」作為解釋的目標,你可能就會陷入對方的圈套。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自證陷阱(self-verificationtrap)」,通過不斷懷疑和打擊,讓你陷入不斷為自己辯解的狀態,從而掉入「自證陷阱」。當你越想解釋和證明自己,對方就越能掌控你,你的精力也因此不斷消耗。
一般面對這種陷阱,我們首先是不要上頭去跟對方辯論,先冷靜下來。其次有兩種應對策略,一是完全不理睬對;二是讓對方繼續說,說得越多,信息越多,那麽抓住漏洞的機會也就越多。如果對方在說話的過程中出現了情緒化反應或者人身攻擊,這就是你反擊的機會,因為他先「破防」了。但是,反擊不是和對方「對罵」,而是安撫對方情緒。比如「不要生氣嘛」「你先冷靜一下」等。你越說,對方火氣就越大,國際金價表現得也就越出格,而你始終保持著理智、客觀的形象,對方的刁難就會不攻自破。
4、《中國文化中的飲食》 | 讀書
中國文化中的飲食
本書是一部研究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人類學著作,由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張光直主編,初版於1977年,是從考古學和人類學角度研究中國飲食文化的先驅著作,本為面向西方讀者普及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英文讀物,既有學術...
中國文化中的飲食
在書店里溜達看到了這本書,這本書是美國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主編的,讀來頗有意思。
周朝、秦漢、唐朝是中國傳統美食發生大變革的時代。
周朝:人類學家尤金·安德森認為,周代到漢代是中國農業生產與飲食發展歷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千年」。比如《詩經》中出現過四十六種可食用的植物蔬菜,包括錦葵、甜瓜、葫蘆、韭菜、萵苣與藕等等。其次,周對禮製極端註重,通過製定繁復的衣食住行、器物使用和儀式標準來確保社會等級製。在《禮記》中,貴族宴會中菜肴的擺放位置是:飯桌上,左邊放置帶骨的熟肉,右邊放置切片的熟肉;澱粉類主食,位於人的左方,糊狀、濃汁食物位於就餐人的右方;細切的肉與烤肉處於外側,肉醬處於內側;佐料處於末端,純酒和米酒處於右手位置。
秦漢:這一時期主要歸功於文化交流,比如張騫西域後,許多來自今天我國新疆地區和中亞的食材陸續來到華夏文明的核心區,例如葡萄、石榴這樣的水果,以及芝麻、洋蔥、黃瓜、豌豆等食用植物和調料。另外今天最常見的烹飪方法,「炒」的雛形可能就出現在漢朝。比如漢代墓葬出土了許多廚房與爐竈的陶質模型,其中爐竈上有類似我們今天所用的炒鍋,當時叫鑊。不過漢朝的「炒」依舊是上層社會的專享。還值得一說的是,豆腐據說也是漢朝發明的(不過根據研究表明,劉安煉丹製藥無意發明這種說法不是那麽靠譜)。
唐朝:唐朝我想原因大家都能想到,唐朝的經濟繁榮與對外交流,是這時期美食繁盛的重要原因,無論是烹飪技術、食材種類等等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長安的居民能夠享用到各種各樣的外來食材和調味料,比如萵苣、無花果、砂糖、 豆蔻、扁桃、荔枝等等,還能吃到來自西域的被稱為「畢羅」的酥皮糕點和葡萄酒,而且以前皇室專享的美食也逐漸稱為普通百姓的家常便飯。
中國為什麽那麽重視美食呢?書中表達了一種觀點,因為中國傳統社會以農業為本,註重親緣和等級身份的特性,所以飲食成為了中國一種人與人之間溝通、聯絡感情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一種等級地位差別的體現。比如通過食材、座次等差別來體現和放大。
5、胡適北大演講:畢業後的墮落,始於放棄求知,放棄理想
在這篇演講里,胡適總結了在他眼里畢業後墮落的人大概分為兩類,第一是容易拋棄學生時代求知識的欲望;第二是容易拋棄學生時代理想的人生的追求,而預防這兩方面的墮落,一是要保持我們求知識的欲望,二是要保持我們對人生的追求。胡適為此舉了三個他認為有效的「方子」——
第一個方子:「總得時時尋一兩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這句話意思是要時刻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腦子里沒有問題之日,就是你知識生活壽終正寢之時。
第二個方子:「總得多發展一點非職業的興趣。」這句話意思是一個人應該有他的職業,也應該有他非職業的玩藝兒,可以叫做業余活動。在胡適看來,往往一個人的業余活動比這個人的職業還更重要,因為一個人成就怎樣,往往靠他怎樣利用他的閑暇時間,古來成大事之人無不如是也。
第三個方法:「你得有一點信心。」這句話好理解,人一定要有信心,沒了信心就是沒了救了。
天下沒有白費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6、鄧曉芒:儒家文化的最大遺毒——習慣虛偽和集體無意識
儒家文化在當代所具有的意義就是這樣,它只存在於人們的潛意識中,只表現在人們不自覺的思維方式中,而在人們有意識的行為活動中,誰都知道這些傳統的潛規則是不適應當前的現實生活的。
儒家倫理正是順應了這種時代的需要而產生出來的,在中國歷史幾千年的緩慢進程中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它的那些基本信條和思維模式,已經成為了這個民族長期習焉而不察的生活態度。這種生活態度已經積澱在民族文化心理深處,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它包含的核心內容,首先就是作為一個國家的臣民對一個聖王或明君的渴望。
此外,兵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方技家(醫、蔔、星、相等)等等,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最終無不著眼於一種治國之道的建構和傳播,總是找機會將自己的一技之長獻於君王、求得賞識。總之,所有各家各派雖然皆有自己的學術研究,但其實目的並不在於發展學術,而在於擴大影響力,希望被上面當權的人註意到,最後得遇求賢若渴的君王「禮賢下士」地納入麾下。為此各派之間不惜采取各種卑劣的手段……而真正富有學理的學術爭鳴其實很少……所以,我認為先秦時期號稱「百家爭鳴」的那個時代,其實應該改稱為「百家爭寵」,即各家各派都爭相用自己的見解向君王和權勢者邀寵。
這樣一種一心向往權力的文化心理作為一種潛意識,直到今天仍然在中國知識分子、即使是那些理工科的知識分子中普遍存在著,在國家所建立的各種獎勵科研的政策和基金中也理所當然地設定了一個最核心的目的:即解決國家目前所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從上到下,幾乎沒有人認為這樣規定科研的目的有什麽不妥;但卻不斷有人提出為什麽中國的科研總是出不了大師級的人才和成果。
我的「新批判主義」在這一點上自認為有一個重大的突破,就是通過我對自身中的集體無意識方面所作的自我反思和批判,而與之保持必要的距離,最大可能減輕它對學術研究本身的幹擾,但仍然保留它對學術研究的動力。
一切有良知和上進心的中國知識分子都應當看清這一形勢,要盡一切所能地促進「啟蒙的進化」,自覺地抵製目前盛行的開倒車的逆流,將對傳統文化即「大儒家」文化的批判推進到一個新的層次。
7
最近看到了一段話,說的很棒——
一個人十三四歲的夏天,在路上撿到一支真槍。因為年少無知。天不怕地不怕,他扣下扳機,沒有人死,也沒有人受傷,他認為自己開了空槍,後來他三四十歲或者更老,走在路上聽到背後有隱隱約約的風聲,他停下來轉過身去,子彈正中眉心。
這句話或許不同的人結合自己不同的閱歷都有著不同的看法,我自己想到的是呂坤《問學》中一句話「進德修業在少年,道明德立在中年,義精仁熟在晚年」。
8、 人生的困境
哲學家約翰·麥克默里解釋了人生的困境之一:
在想象中,我們確信如果能夠對世界有充分而豐富的認識,那將會是一件多麽美好的事情。但在實踐中,敏感性會帶來傷害。如果不發展看到醜的能力,就不可能發展看到美的能力,因為它們是相同的能力。快樂的能力也是痛苦的能力。我們很快就會發現,我們對世界上美好事物的敏感度的提高,也會增加我們受傷害的能力。這就是生活讓我們陷入的困境。 我們必須在單薄、狹窄、缺乏創造力和機械的生活之間做出選擇,並確保即使它不是很令人興奮,也不會令人難以忍受的痛苦;生活的充實性和創造力的增加帶來了歡樂的大幅增加,但也帶來了痛苦和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