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久未記錄生活點滴,今日略作小記,以抒心中近日所想。
受傷
最近回顧了下23年底寫的總結,感覺今年目標完成的不是很順利,如果說客觀原因,這兩年的工作和傷病占了我的主要精力。
一是這兩年工作比較繁忙,最近又開始在外地幹部交流,又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也消耗了我的空余時間。
二是傷病,去年10月,右手腕意外骨裂,醫生建議我做手術,但我選擇了保守治療,吊了幾個月的胳膊,自己搜了資料進行了一定的康復鍛煉,也好在年輕,恢復的還不錯,現在右手腕過度勞累還是會有一點酸疼,不過我是左撇子,倒不會過度使用右手。然後今年10月份,也就是上個月,脊椎纖維環撕裂了,也不算嚴重,醫生說保守治療就行,但纖維環恢復也需要數月時間。這兩年真是身體遭殃啊。 所以我目前情況就是除了白天上班,下班後鍛煉下身體,其他時間就是躺在床上休息,最近的寫作幾乎都是在床上完成的,更新頻率顯而易見的低了。希望明年身體快快好起來吧。
《棱鏡通訊》
前陣子,有朋友問我,是不是《棱鏡通訊》不更新了,其實還是上面所說,最近主要是因為工作和我身體受傷的緣故,博客和 newsletter 更新上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棱鏡通訊》的靈感是源於我大學時候讀段永朝老師的那本《互聯網思想十講》,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我也經常把這本書推薦給身邊的朋友們,所以這個系列也是我的人生計劃之一,會一直更下去的,因為做這個事情本身對我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隱讀》
以往每期的《棱鏡通訊》是分兩部分的,一個是主題,一個我最近讀的書或者文章。 下一步我會將這兩個部分分開,將原來《棱鏡通訊》後邊我最近讀的文章、書、思考感受等內容單獨成立一個全新的Newsletter —— 《隱讀》,這個更新的頻率更比較高一些,在內容上我的要求也會更高一些,也會有主題,而之前《棱鏡通訊》將更加純粹,只專註於先驅者們的解讀。 另外我的一個習慣是,我是喜歡查漏補缺的,所以關於棱鏡通訊里面的先驅者們,我是一直在動態更新的,後期我也會朋友們的要求整理成列表,方便索引。
會員節目?不存在的
很多人通過郵件詢問我會不會開啟會員收費欄目,這個我再統一回答一遍,我目前是不會做的,我的宗旨一直沒有變,截至目前我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督促自己,倒逼自己去讀書、寫作、思考,並且確實影響了我的工作、生活,如果開了會員,我就要對會員負責,而不開我只需要對我負責就好了。
所以,對於會員暫時是完全沒有想法的,打賞也只是大家隨意(看我有時候文章後邊連打賞碼都會忘記放……),因為我的博客是托管在 typlog 上的,每月是付費的,大家的打賞我也全部用來充值 typlog 了,說起來有點助力夢想的感覺,在此我真的感謝以往打賞的朋友們,謝謝!
關於爭議
其實我寫那篇《青年人!讀馬克思吧》文章的時候,我就預想到會有人拿立場來說事情,而更實際的是幾乎全部是上來開罵,沒有正面的討論,而且罵的人壓根就沒讀懂我文章里想說的意思,甚至有人留言的是那種fa輪功大法好類似的打油詩(你們懂得),真的很無語。
首先我是非常支持友好的互相討論,我並非專家學者,所寫文章都是業余時間在做,我的觀點肯定不代表絕對的正確,但在我的能力範圍內,我看到的就是這樣,所以我就會寫出來;其次,我認為我們普通人讀史書沒有必要去深究某段爭議的地方到底如何,歷史真不真那是歷史學家做的事情,我們可以做的是,基於歷史的進程來判斷這個人物和歷史給我們帶來如何的啟發,雖然隨著認知和閱歷會有不同的理解,但難得是現階段你的思考,如果經過實踐證明這在你的身上就是對的,那麽這就是讀書有用的結果。
我的任何文章都是如此,很多文章我都是後期隨著不斷的深入了解,會返回去修改,不斷的完善,認知就是體驗和糾正的過程。
對於帶著立場來找事的「朋友」,我是不會跟這類人爭辯的,因為他們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我說的任何話一定是錯的,所以他們一定是對的,但我有一定的修養,不會有那麽大的惡意和無理取鬧,我同樣會祝他們生活幸福。
建議
也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有一些讀者朋友寫郵件問我建議,說實話,其實並不需要什麽建議,我覺得人生就是要不斷的經歷挫折和困難,只是有些人經歷後他會總結、思考,有些人在不斷的重復。
我學生時期走了很多彎路,而人生的困難和迷茫,有一個「老師」總有一天會給你提供「答案」,那就是 —— 讀書,但讀書也分很多種,讀什麽,怎麽讀,都需要自己親自去實踐,不要妄從他人獲取,而且這個讀書也有個「加速器」,那就是豐富的人生閱歷,見識到更高的層級(這個真的很重要),往往大有裨益,如胡雪巖所說,「一個人應該具備四識:知識、常識、膽識、見識」。
通過實踐總結出自己的一套流程,然後把它試圖用文字表達出來,在寫的過程中完善、梳理自己讀書獲得的東西,在這個反復的過程中你一定是受益匪淺的,然後在實踐中不斷驗證調整自己的認知方向,這才是正向的自我提升。
我一直非常反對的是比如讀了某某書仿佛看天眼什麽的,這絕對是bullshit,這一定是不對的,今時不同往日,此人不同彼人,而且你的資源又怎麽能和對方相比呢?怎麽可能完全照搬?如同踢足球,不帶腦子踢球和不帶腦子讀書都是一個道理。
日常寫作流程
我平時寫作都是晚上睡前居多,或者上班完成自己的工作之余,用辦公電腦寫一會(這讓我想到了劉慈欣早期寫作的經歷哈哈),但辦公電腦有個問題,因為是內網,所以寫的東西轉不出來,我只能寫完後,再用白描 OCR 掃一遍,然後晚上睡前再通讀一遍改改錯字(有時候掃描有識別錯誤的地方),所以是比較折騰一些的(這里真的強烈要求ulysses出語音朗讀功能)。
至於寫作工具,我目前搭配是 flomo+craft+Ulysses。
flomo 記錄想法,因為我時常冒出各式各樣的想法,比如坐電梯、洗澡、坐車發呆等等,所以我通常會記錄在 flomo,然後會去讀一些資料,慢慢積累素材到一定程度後構成框架後再去完成它。
craft 積累素材,原因無他,我是個極度喜歡美觀和流暢交互的人,craft 真的很優美,該有的功能都有。
Ulysses 寫作,我是 Ulysses 忠實用戶,美觀流暢,該有的功能都有,我心目中的第一寫作軟件。
目前太隱博客的欄目規劃上是這樣的 ——
Newsletter:《棱鏡通訊》 靈感來自段永朝老師的《互聯網思想十講》,每期一個話題,🐣 關註記錄、挖掘科學創造、社會思想和個體生活。相信每一個人物、思想、事物的背後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啟發當下,看向未來。
Newsletter:《隱讀》從《棱鏡通訊》中分離出來,主要是日常我讀的書、文章、付費欄目、思維金价模型、日常思考感受(因為內容較短,我個人覺得沒有必要形成一篇文章),次要的是我自作的詩詞(《兀坐集》)、攝影等等,未來會逐漸成為主題式,質量會要求的更高一些。
專欄:《讀史悟道》:名字出自南懷瑾先生那首「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各取其中二字而成,主要是讀歷史後感受的文章。
專欄:《太隱哲思錄》:名字借鑒周國平老師那本「人生哲思錄」),主要是哲學等方面的文章。
專欄:《浮生詞話》:詩詞背後人的一生。
專欄:《望川文集》: 名字出自元好問「望川亭上閱今古,但有麥浪搖春風」,主要是一些隨筆感想。
對於筆記軟件,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但一定要有備份(血的教訓,我以前天涯寫的文章都找不到了555……)。
結尾
這篇文章懸空打完了,手好酸疼,就寫到這里吧,以後我也會寫一些生活向的思考(盡量會放在《隱讀》里),哎呀,最近感覺時間過得真的太快了,一轉眼一年又要過去了,最近也要準備開始寫今年的年度總結了。
生活,一半詩意一半煙火;人生,一半努力一半隨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