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已經過去兩個多月了,但是現在想起來依然難以去面對。
事情的原委是群裏的妹子舉報了,我和其他人都以為她倒黴被賣片的盯上了,結果她給我們發了一堆截圖,確實是賣片,只是主角都是成年人和小男孩,尺度之大足以下地獄。說實話,我到現在還記得自己是怎麽想強迫記住那些稚嫩得不可思議的臉蛋,又是如何抖著手關閉的。
那些孩子真的太小了,大多僅僅是上小學的年紀,細瘦的胳膊仿佛一掰就斷,本應在父母懷裏撒嬌的小身體卻被擺出極度屈辱的姿勢。而從畫面露出的肢體來看,控製他們的都是強壯的成年男人,對了,還有一點忘了說了,這些不是外國的,都是中國的,是我們身邊真實發生過的。
不久前看到國外一個療養院兒童性侵醜聞歷史資料曝光,罪惡得到了揭露,但是多年來因此事絕望自殺的孩子的生命,卻永遠回不來了。我們人類總自詡為對幼崽保護最精細的族類,那為什麽又是我們自己在殘忍傷害著他們?還是說這種慈悲只是有邊界的慈悲。
我搞不明白,哪怕書裏一次次強調不要低估人性的黑暗我也搞不明白,為什麽能做出這種事,一個人的心給長成什麽樣才能做出這種事。撰寫《素媛》的作者曾在後記裏說他覺得對不起娜英(素媛原型),我明白他的感受,當你知道如此幼小的孩子被強暴、虐待,你卻不能像個超人一樣出現,把那個死雜種踢得稀巴爛。那種絕望的無力感,足以讓任何有良知的正常人發瘋。
更可悲的是,我甚至會想,舉報了又怎樣呢?
那群狗屎真的能被抓住嗎?
這些孩子的人生已經被毀掉了,創傷是一輩子的。普通人只需要對抗現實,他們卻要與自己對抗,還要應付社會某些傻逼帶來的二次傷害,這已經不是困難了,而是地獄模式的生活。
我喜歡的作者寫過,任何心理醫師長期的努力都抵不過人渣的褲腰帶一松,所以我對這類人總是抱著強烈非理智的仇恨,我希望他們死,不管他們有沒有父母,既然有輕易葬送他人一生的冷酷,那賠上自己的性命簡直是理所應當的覺悟。
不說了,再說真的寫不下去了,另外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按照本書娜英爸爸的推薦詞(寫於2010),「素媛」事件裏的女孩恢復得很好,他們一家人的生活也逐漸步入正軌,網上的自殺說法應該不成立。現在九年過去了,娜英也快十八了,也到了上大學的年齡。
正文:
《素媛》是作者蘇在沅取得娜英爸爸授權創作的作品。但《素媛》本身並非我們想象中的類似於《24個比利》的紀實類型,作者采用了更偏於文學化的手法,但產物有些偏差,簡單來說就是犯了很多作者常犯的毛病——過度抒情。
這也使得普通讀者閱讀《素媛》過程中的認知並非連貫而深入,反而常常在某一時刻陷入迷惑。尤其是不幸發生後父母關系改變的這一情節中,書中的父親和母親兩人身份都是普通民眾,但在描寫日常對話和心理變化時卻陡然出現正常人很少使用的戲劇般情感激烈的語言,優美是很優美,但沒有前文鋪墊的情況下讀起來會很尬,就像皮蛋瘦肉粥裏加了白蛋而非皮蛋。因此網上對於本書的評價往往也兩極分明,有表示本書蒼白做作的,也有人被感動得痛哭流涕,這是比較有趣的一點,因為《素媛》既不是一本極其糟糕的書,也不能稱之為優秀之作。
於我而言,是我明知道這本書某些部分寫得大失嚴肅文學家的水準,但到了該哭的地方眼淚還是嘩嘩地往下流。我曾思考什麽樣的原因導致如此,畢竟我也算是個耐受力比較強的人。顯然,高尚的寫作初衷和原電影情懷不足以讓許多和我一樣的人哭得一抽一抽,因此我想到了本來要在後面批評的地方,就是作者整體行文中強烈的自我意識。由此我得出了一個矛盾的結論,這本書我不看好的缺點,實際是也是這本書的優點。具體為什麽,且聽我下面冗長的解釋。
毫無疑問,書是作者的代言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作者的思想和主張,是情感和理智互相融合的產物。我們可以將作者看成浮在虛構世界上空的全知全能的神、命運、幕後黑手一類的玩意,掌控著各個角色的命運,而每個角色的言語、行為、對事件的不同反應,又構成「大事件」(整個故事走向)的點,是神思想某個部分、片段的投影。
一方面,我們可以說每個角色既受控,也不受控。「受」指的是被故事框架所束縛,「不受」則是因為在開始的階段,每個角色都會得到一個人物設定,陽光開朗或者浪漫輕浮,而作者也不會讓一個嚴肅型人物去做調戲姑娘的事,那樣讀者就覺得ooc了。同時伴隨故事的深入進展,人物性格逐漸飽滿,甚至會有角色牽製作者的情況出現,因為這個角色太有生命力,個性也太強烈了,如果讓他為了故事發展做出違背本性的選擇,連作者都會看不過眼。當然這是極少數情況,它的反例,筆力差駕馭不住角色倒是數不勝數。
以上總結來講不管是激情澎湃的還是睿智思辨的作品,作為作者始終應該與他所創造的世界擁有一種親密卻不乏距離的關系,他要如同將軍指揮士兵那樣駕馭自己的文字,而不是被文字帶跑正確方向,或者幹脆意識過剩,文學不在純粹而成為了激烈的宣傳工具,這個現在還是別多談了,你們意會。
《素媛》就犯了後面的毛病。相信對於閱讀過這本書的讀者來說,無論喜歡與否,至少都能從文字中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愛憎之情,所以盡管你可以說這本書的許多文字華麗又空洞,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作者是真誠的。他對這個家庭經歷過的種種苦難抱有著非常純粹的關心和感同身受的悲傷,所以他才會有那樣激烈到失去冷靜的語言,卻又不會因此缺乏敏銳細膩的感知,以人道主義的心腸理解素媛父母兩人內心的怨恨與掙紮,也吸引了像我們這樣一批邊吐槽邊忍不住看下去又是哭得稀裏嘩啦又是覺得尷尬的讀者,感情復雜到像豆瓣評分一樣。
至於缺點,相信你也覺得很明顯了,整本書有很多地方由於作者過於強烈的自我意識把他自己感動得夠嗆,但是讀者根本get不到點,甚至覺得狗血,好比當年上一輩看得下去的車禍白血病,現在放你眼前可能只會得到嘲笑吧,畢竟情感閾值提高了。
另外我比較好奇這本書到底是對事實的描述還是二次創作,只有明確這點我們才能知道這到底是電影背後事實細節的補充,還是僅僅作為延伸劇本小說這樣的存在。最後如果有時間我大概會讀作者蘇在沅的其他書,記得裏面有一本好像被改編成了劇本,希望懶癌不要犯能一起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