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在作家眼里,是一個獨特的生物。從古至今,不乏愛貓的文人墨客,比如陸遊寫過的《贈貓》、《獨酌罷夜坐》等詩作,現代作家里的季羨林、夏目簌石、村上春樹、馬克·吐溫等等都曾寫過關於貓的書籍文章,或許正是貓身上有一種人類常常缺乏的自由、跳脫和毫不在意的內涵,恰好得迎合了作家們的氣質,為作家們提供了豐富的感性和想象,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夏目漱石於1905年發表在《杜鵑》雜誌上的小說《我是貓》。《我是貓》雖然故事很簡單,但難得的是,夏目漱石在這書里卻能給讀者提供了一個新穎的視角,那就是我們觀察貓的時候,小貓咪是不是也在悄悄地觀察著我們人類呢,他們又在想些什麽呢。而這本書的成功也讓夏目漱石成為明治時期文明批判第一人,甚至間接了影響了1906年從日本回國的魯迅,而對於文明批判和改造國民性的一致觀點,也促成了兩位文學大師之間的精神共鳴。
《我是貓》的故事背景是發生在20世紀初的日本明治時代,主角是一只剛生下來就被主人遺棄的虎斑小公貓,後來被當地中學的英語教師,即另一主角苦山彌收養了。而整本《我是貓》可以看做是這只虎斑貓以第一人稱寫作的人類觀察日記。而在書里,我們的主人公小貓平時最愛做的事情就是在慵懶散漫的生活中讓他澄明的貓眼靜靜的觀察著人類日常的行為和對話,然後時不時用戲謔諷刺的語氣,一針見血的指出人類世界中盛行的言行實際上是多麽的可笑和荒唐,非常的有趣。
在故事一開始,他就向我們講述了一件發生在當地喵界的大事。對面家的母貓白君前段時間生了四個小貓仔,但竟然都被他的主人扔到池塘里溺死了。白君流著淚控訴著,「我們貓族為了捍衛親子之愛……非向人類宣戰不可」、「把他們通通消滅掉」。
而我們的主角則默默的評論道,「人類盡是些任意妄為的家夥」,接著他還表露了自己的野心,「就算是人類,也不可能永遠繁榮昌盛,我還是耐心等待著貓的時代的到來吧」,每看到這里,我都側目看一下我家里養的兩只德文貓,開個玩笑,
在小說的前期,我們的主角認識了一只大黑貓大黑,他是附近車夫家的貓,體型又大又強壯。和大黑相比,主角小公貓就是一只弱不禁風的軟貓,剛一相識,大黑就開始嘲笑他竟然一只老鼠沒有抓過,簡直是丟貓臉。而我們的主角雖然表面上不動聲色,但心底里卻暗暗瞧不起大黑,說他四肢發達,頭腦簡單,論學識的自信比大黑要高多了。不過論學識這點,主角在這本書里確實可謂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從西方河馬的史詩、笛卡爾、尼采的哲學,莎士比亞的戲劇,貝多芬的音樂,到東方的詩經、論語、史記等等的經典都通曉於心,常常旁征博引,讓我嘆為觀止。
而除了大黑之外,他還有一個異性好友三毛子。他說「三毛子是這一帶有名的美人,我雖是貓,但對男女之情也是略知一二的」。主角經常去找三毛子聊天,兩人關系很好,在某天的一次聊天後,他發現三毛子好像對他有點依依不舍,這讓他覺得很開心。
然而那數日後,當主角再去三毛子家的時候,卻得知三毛子竟然因為重感冒而病倒了。這時小公貓還沒有經歷過病痛,對疾病和死亡沒有實際的概念,他在接下來將要發生什麽事情還沒有任何的預感,也沒有意識到上次見面之後,他們兩個就將是天人永隔。又過了幾天,他再次去到了三毛子的家中,想看她的病好了沒有,結果卻聽到了他家的主人正在準備著一場葬禮,三毛子病重不治去世了,這次主角貓好像並沒有表現出類人式的情緒波動,腦袋一片空白。
雖然如此,三毛子的死還是讓他第一次真正的感受到了死亡,從此之後,他發現自己好像漸漸忘記了自己是一只貓,不知不覺變得更像人了,他開始不再關心貓族中的趣事,全身心的去觀察人類的言行和思想。從這里開始,小說的諷刺意味變得更加濃厚了。在故事的中後期,貓咪的觀察和諷刺不僅局限在周遭日常的小事,還逐漸上升到了整個日本社會中的弊病,帶有了不少社會批判的深刻內涵。
這里就要說到主角貓的主人苦山彌。苦山彌是當地的中學英語教師,是一個十分迂腐的書生。他教了許多年的英文,但實際水平卻很差,經常出錯被學生笑話,他經常假裝在書齋讀書學習,實際上卻在偷懶睡覺。他想學油彩畫,那隨便畫了幾天就認為自己肯定沒天賦,很快就放棄了。而主角貓的主人苦山彌平時最愛做的,就是和許多聚集在他家的同樣屬於知識分子的朋友們談天說地,用一些無聊滑稽的笑話附庸風雅,打發無聊空虛的時光。就連主角貓聽完他們的對話,都忍不住諷刺道,「我順次恭聽了這三個人講的故事,既不感到可笑,也不感到可悲。我想人這種東西,為了消磨時間,硬要運動他們的嘴巴,把本來不可笑的事笑上一番,把本來沒有多大意思的事,津津樂道一番,除此之外,再無別的本領了」,這是狠狠地諷刺了當時知識分子的通病。
在日本明治時代,社會迅速開化和發展,西方的資本主義體系逐步成為主流。而這種傳統的知識分子,既無法憑借他的知識在現代社會上謀的一個地位,也放不下身段,順應潮流從事商業或實業,只能在家里附庸風雅,虛度時光,活像一個社會的多余人。不過和後面出場的市儈庸俗的人物相比,書中的主人雖然乖僻固執,但是卻並不執著於金錢和名譽,讓人覺得反而有那麽一絲可愛,所以總的來說,這個人物與其說是作者對知識分子的嘲諷,倒不如說是作者發自內心的自嘲。
因為作者夏目漱石身上就有很深的傳統文人的影子,官宦家庭出身,受過漢文化和日本古典文化教育,甚至許多人認為書中的貓主人苦沙彌的現實原型就是作者本人。兩者在性格和身份上都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他們同樣是英文教師,同樣的脾氣古怪。當然,夏目漱石本人是舊東京帝國大學的英文文學系的教授,還曾被日本政府官方派遣到英國留學,在社會經歷上與苦沙彌有很大的區別。而這段在倫敦的留學經歷也給他帶來了傳統日本文人所沒有的視野,讓他能夠以新的角度審視整個日本社會。但是傳統文人的困境在他身上也還是有所體現,所以他把這種自嘲的感情寫進了小說中,不過這種困境絕對不是那個時代的日本專屬。
這讓我想起了前兩年網絡上很流行的「所謂大學生們脫不下孔乙己的長衫」,其實本質上與《我是貓》中這種作者的自豪是同根同源的,也就是一種時代急速變革之下,傳統的受過教育的人和不適應感。我們雖然是大學生,但是社會的整體變革讓大學生這個身份已經不再稀缺,不再代表著高不可攀的專業知識,也不再代表著鐵飯碗,學歷不僅不能讓我走上人生巔峰,甚至還成為我們下不來的高臺和孔乙己的長衫。這讓我們感到不適,也感到不解。只是《我是貓》中的苦沙彌仍然還是頗有閑心,有時間談天說地。而現在的大學生在畢業後卻似乎恐怕是很難有這種富余了。在這個意義上,夏目漱石的《我是貓》和魯迅的《孔乙己》都相當出色的完成了各自的任務,表現出了一種超越時空,直指社會和人性的諷刺和批判效果,在百年後的今天還持續發揮著余熱。
在後面的劇情里,主角貓向我們講述了主人苦沙彌和附近一個大資本家金田之間的故事。苦沙彌相當討厭資本家,並說「我從當學生起就討厭資本家,他們只要能賺錢,什麽也幹得出來」,所以當金田夫人第一次上門拜訪苦沙彌的時候,他就沒有給夫人好臉色看,就大大得罪了金田家。他們決定要給這個窮酸迂腐的英文老師一點教訓。
但是這之後的劇情卻並沒有什麽大家期待的高潮點。因為這富有的大資本家金田,後來對苦沙彌做過最狠的事,居然只是找一個社會閑人在外邊說他壞話,以及找一個十來歲的學生去他家整蠱捉弄他,這簡直是矛盾溫和的好笑了。或許夏目漱石只是想寫一本輕松的諷刺小說,太過沈重反而消解了自己的文風和諷刺意味。
盡管如此溫和的報復,也讓苦沙彌也已經不堪其擾。他身邊的人,有人叫他屈服,認個錯就算了。有人叫他淡然處之,當無事發生就好。還有人叫他去催眠自己,忘卻這件事。在對應著現實世界中,面對資本和強權不同的人的不同態度,有人對他們卑躬屈膝,有人對他們滿不在乎,有人則欺騙自己假裝他們不存在。剩下其中的人一個個都像是瘋子,十足一副滑稽可笑而又可悲的現狀。對此,作者借著人物之口,一針見血的諷刺道,「說不定,也許社會就是瘋子的集合體,瘋子聚在一起,互相爭鬥, 互相仇視,互相謾罵,互相爭奪,……大瘋子濫用他的金錢力量和威力,指使那些小瘋子胡作非為,人們反而稱贊大瘋子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這樣的事例多得很」,社會上的主流評價標準,與其說是青睞某個人,不如說是青睞資本和強權,擁有資本和強權的人,哪怕是個瘋子,也會備受尊崇。如果你在十年後賺了大錢,發了財,那必定就會有無數人像雨後春筍一樣跳出來深挖你的一言一行,牽強附會的分析你成功的原因。你的成功或許是一天睡三個小時,或許是我對錢不感興趣等等。
在故事的最後,我們的小貓在人間擔任觀察員已經足足兩個年頭。他見識過了迂腐的文人、輕浮虛無的美術家、不知廉恥的大資本家、趨炎附勢的中產、濫用權力的日本官僚等等,也認識到人類社會中的人際關系大多都是虛偽的作秀罷了。
他說,「作為生在世上的一種責任,有時為了交往而不得不流淚,做一些同情的表示,僅此而已。而且這種表情也只是一種所謂糊弄人的表演。老實講,這也是一個非常使人勞累的藝術」,主角小貓到這里,內心已經幾乎就是一個人類了,他汲取了人類社會中的種種,覺得人生好像沒什麽特別值得的。在某天照慣例聽完主人和朋友們的高談闊論之後,他得出了結論,「人的命運,可以歸結為自殺。如不提防些,我也非投胎到束縛太多的人世上去不可」。
想到這里,他覺得心里悶悶不樂,決定學著人類去酒缸里喝點啤酒。
但是這時的他還沒想到,這不經意間在人類身上得到了所謂借酒消愁,卻反而成為了他走向死亡的原因。
當晚,喝了酒的小貓搖搖晃晃,一腳踩空,竟掉進了裝滿酒的酒缸里,無力得救。意識到死亡終於降臨到自己頭上的小貓,竟然漸漸放棄了掙紮。
「愛在哪里就在哪里,都無妨了」。
這是他死前最後一個念頭,在內心高呼「南無阿彌陀佛,謝天謝地」之後,我們的小貓主角就死去了,整個故事也就此結束。
作為一部借著動物視角行諷刺之事的小說,作者為小貓賦予了聰明的靈魂和豐富的學識以及強大的洞察力。他的一生是短暫的這也是充盈的,他洞悉了人類社會的種種弊病,無聊虛偽的人際關系以及醜陋卑鄙的人性。
而這只博學卻有天真的小貓在書里一直沒有名字,在小說開頭的第一句,主角貓就說道「我乃貓也,名字尚無」,而到了最後死去的那一刻,他仍然也只是一只無名的小貓。這無疑是作者的有意為之。這樣擁有有趣靈魂的小貓,最後竟然稀里糊塗的醉酒死去,而且甚至沒有一個可以用來稱呼的名字,不得不說也是一種對荒誕世界的極致諷刺。我覺得評論家森田草平說的很精辟,「它(主角小貓)滑稽而不流與庸俗、詼諧中含有苦澀的余味」。
那一天,火車聲轟鳴著,太陽轉瞬西斜,無名之貓站在屋檐的瓦片上,靜靜地看著來往的行人,他的觀察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