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雕俠侶》中,黃蓉給穆念慈生下的孩子取名楊過,而字叫做改之。而歷史上也有這麽一個人,他也名「過」,字「改之」,而且同樣也都是南宋時期,不過他姓劉,叫劉過。相比於楊過,劉過就沒那麽傳奇了。他沒有一身武藝,沒有成為大俠,更沒有感人的愛情故事。但劉過的人生卻也是十分精彩。只要提到南宋的江湖詞派,一定繞不過劉過其人。而近些年流行的那句「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便是出自他的《唐多令·蘆葉滿汀州》。
紹興二十四年,劉過出生於江西一個貧寒之家,家徒壁立,無擔石儲。如韋應物一樣,劉過30歲之前生平完全不可考,但確定的是他肯定讀過書,也曾從江西到湖南漫遊。而在湖南,劉過獲得了參加禮部大試的資格,並於淳熙十年冬天前往首都臨安,準備參加次年的科舉。這年的年底,宋孝宗舉行了他在位期間的最後一次大閱(即大閱兵),從乾道二年到淳熙十年,為了證明身為帝國一把手北定中原的決心,宋孝宗一共舉行了五次閱兵,每一次閱兵都大大起到了揚我國威、振奮民心的作用。
而這次大閱兵圍觀的人群里就包括了劉過,看著成千上萬的人馬戰船,劉過內心激動不已。他給這次閱兵的總指揮郭殿帥賦詞一首,寫道「旌旗蔽滿寒空。魚陣整、從容虎帳中。想刀明似雪,縱橫脫鞘,箭飛如雨,霹靂鳴弓。威撼邊城,氣吞胡虜,慘淡塵沙吹北風。中興事,看君王神武,駕馭英雄」,這個郭殿帥是郭浩之子,但具體是哪一子不可考,因為郭浩的三個兒子都做過殿帥。郭浩的父親郭成是關西名將,參與了北宋和西夏的平夏城之戰,立下赫赫戰功。郭浩在南宋前期對金作戰中表現英勇,是蜀中三大名將之一。可以說,郭家三代的家族史就是兩宋之交的軍事史。
對於這種將門之後,劉過心里異常仰慕,他渴望南宋有天實現中興,能一舉收復舊土,還都汴京。這需要明君,也需要勇將。好在宋孝宗是一個明君,郭家第三代也是勇將,劉過也想建功立業,但奈何能力不足,淳熙十一年的科舉,他和弟弟劉潤之雙雙落榜,寫詩感慨道,「蕩蕩天門叫不應,起尋歸路嘆南行。新亭未必非周顗,宣室終須召賈生。振海潮聲春洶湧,插天劍氣夜崢嶸。傷心故國三千里,才是餘杭第一程」,這首詩有遺憾,也有一點傷心流過,意思是,我就是西晉的周顗,西漢的賈誼,我有的是才學,你們遲早會請我做官的。
劉過回去後收拾了東西,準備旅行散心。別人旅行都是去一些風景優美的地方陶冶下情操,但劉過偏不是這樣,他第一站先去往了對金作戰的前線襄陽府。之後的幾年時間里,劉過又先後前往了安徽壽縣和江蘇盱眙等地。如果你現在用一支筆在地圖上連連接起這幾個城市,你會發現他們構成了南宋東北部的國境線,我很難想象,這幾年的時間里,劉過每次站在不同的國境線上,朝遠處望去,看著對面金國的漢人失去了自己的服裝、語言和文化,是一種什麽樣的心情呢。
在最後一站盱眙時,他不禁寫詩感慨道,「功名邂逅未可知,生生畢竟要何為。何不夜投將軍飛,勸上征伐鞭四夷。滄海可填山可移,男兒誌氣當如斯」。
我,劉過,應該要怎樣度過我這一生呢?
是追求功名,追求利祿,還是投身軍旅,為國效力呢?
走完國境線時,劉過已經33歲了,他又一次前往臨安參加了科舉,然而再次下第。從淳熙十四年到紹熙三年,劉過幾乎每年都會參與會試。但年年落第,多次的失敗已經讓劉過變得麻木。但好在這幾年並不是一無所獲,他至少擁有了很多友情。
壽熙元年,劉過在建康結識了楊萬里。壽熙四年,他先在越州拜會了姜夔,又前往山陰風月軒看望了罷官在家的陸遊。而此時年近古稀的陸遊對劉過非常欣賞,他認真地聽著劉過講述自己的生平,如何從一個貧家子弟一步步翻身成秀才,落榜後在國境線上又有著怎樣的徘徊。
看過劉過的詩文,陸遊對劉過又多了幾分贊賞。他寫詩勉勵劉過道,「胸中九淵蛟龍蟠,筆底六月冰雹寒。有時大叫脫烏幘,不怕酒杯如海寬。放翁七十病欲死,相逢尚能刮眼看。李廣不生楚漢間,封侯萬戶宜其難」,你的文采這麽好,你的筆鋒這麽勁,性格瀟灑,放蕩不羈。我陸遊已經70歲的人了,這輩子什麽沒見過,可今天見到你,還要對你刮目相看。你別著急啊,劉改之,我相信你的運氣都在後頭呢,你一定能建功立業。
在陸遊的期許下,劉過又重整精神,再次沖擊了會試,然而又落榜了。這一年會試的狀元很有名,叫陳亮,「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就是陳亮的作品。陳亮有個至交好友,叫辛棄疾,辛棄疾曾為陳亮寫過一首《破陣子》,「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陳亮這一年51歲,而劉過僅僅40歲,從年齡上來看,劉過似乎還有取得功名的機會,但很快劉過就親手掐滅了這個機會。
淳熙十四年,太上皇宋高宗趙構駕崩,在位15年的宋孝宗趙昚將權力逐步讓渡於太子趙惇。淳熙16年,孝宗正式上位,太子趙惇即位,是為宋光宗。但宋光宗是妻管嚴,朝廷和家庭的大小事全由皇後李鳳娘做主,李鳳娘不恭不孝,也不準光宗孝順孝宗,導致孝宗郁郁不樂,憂憤成疾。紹熙五年,孝宗病重,宰相留正率領群臣請光宗行孝問病,光宗不允。此事引來了巨大騷動,留正因此辭職了。
從漢代以來,歷朝歷代都註重以孝治國,孝不僅是禮,更是法。而宋光宗的行為無疑是在和禮法作對,劉過也無法容忍此事,他以平民身份叩閽上書請光宗奉侍孝宗以安民心。然而光宗卻下了一道聖旨,勒令劉過回鄉,劉過大失所望。
此後幾年,劉過先後在江蘇、浙江、安徽三省的各縣遊歷,期間參與了兩次會試,但大多時候都在遊山玩水。
慶元六年,劉過楞是把自己玩進了監獄。這一年,劉過46歲,但卻魅力不減,自古以來落魄又瀟灑的文人,都似乎是失足少女的加分項。這年在建康,劉過與好友吳平仲在吳的情人盼兒家里暢飲,喝得高興了,劉過為盼兒填了一首詞,結果盼兒一看這首詞,立馬被劉過的才華傾倒,想要投懷送抱,這讓吳平仲很沒有面子,再加上酒也喝多了,居然拿刀要殺劉過,可劉過沒殺到,卻誤傷了盼兒,於是吳、劉二人一起被衙門逮捕入獄。好在吳平仲的父親吳琚是個高官,而且是高宗吳皇後的侄子,所以劉過就給吳琚寫了一封信,闡明了事情的起因經過。「困一身於圖圄之中,不勝塗炭,被五木於拘李之下,正值冰霜.雖有百口而莫辯其辜」,而「百口莫辯」這個成語便是如此戲劇化的出自劉過之口。
要說劉過真正迎來人生轉折,還是嘉泰三年。在孝宗駕崩後,因為光宗的表現不佳,吳琚的姑姑吳太後聯手趙汝愚和韓侂胄,逼迫光宗禪位於太子趙擴,趙擴就是宋寧宗,在之後韓侂胄打擊掉趙汝愚的勢力,大搞偽學逆黨之禁,終於大權獨攬,嘉泰三年,韓侂胄開始了自己的北伐計劃。一大批主戰派人士被啟用,其中就包括64歲的辛棄疾。辛棄疾在當年6月履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而劉過也是在此時來到了紹興。
關於辛棄疾和劉過的相遇,野史有段記載特別有意思。宋末元初的文人蔣正子在《山房隨筆》一書中說,劉過早就仰慕辛棄疾的抱負與才華,他想拜會辛棄疾。但辛棄疾因為劉過一無功名,二無詩文,拒絕了劉過的拜會。辛棄疾手下就給劉過出主意,說,某月某日辛棄疾將在何處舉行宴會,屆時你過去肯定有人阻攔你,然後你大吵大鬧,吸引辛棄疾的註意,我到時再向辛棄疾推薦你。按照這個人的方法,劉過果然見到了辛棄疾。但辛棄疾對劉過非常不屑,指著桌子上的羊腰腎羹讓劉過賦詩,想要考量劉過的文學水平,劉過略加思索就吟道,「拔毫已付管城子,爛胃曾封關內侯。死後不知身外物,也隨樽俎伴風流」,意思是羊死後,羊毛被做成了毛筆。在隨意封官賜爵的年代,做爛羊頭的廚子也能被封侯。羊死後,哪能知道自己會經歷這些,還要陪著這些想吃自己的人風流快活。這首詩引得辛棄疾拍案叫絕,由此二人相識,結為至交。但真實的故事不是這樣的。
嶽飛的孫子嶽珂和辛棄疾、劉過都有往來。嶽珂在《程史》中記載,當時劉過以詩文名滿天下,與人交流時又常談恢復舊土一事,因此辛棄疾早對其非常欣賞。嘉泰三年,辛棄疾重新為官時,便立刻派人前去邀請劉過相會,但劉過在臨安的時候,公事纏身無法走開,但又覺得很可惜,便賦詞一首。
這首詞非常有趣,上闕前部分寫道,「鬥酒彘肩,風雨渡江,豈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約林和靖,與坡仙老,駕勒吾回。坡謂西湖,正如西子,濃抹淡妝臨鏡臺。二公者,皆掉頭不顧,只管銜杯。
白雲天竺去來,圖畫里、崢嶸樓觀開。愛東西雙澗,縱橫水繞;兩峰南北,高下雲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動,爭似孤山先探梅。須晴去,訪稼軒未晚,且此徘徊」。
聽說您像項羽欣賞樊噲一樣欣賞我,備下了美酒佳肴,邀請我,在這江南六月,我在風雨中渡過錢塘江,和您把酒言歡豈不是人間美事,可惜啊可惜,我走到半路,白居易、林逋和蘇東坡楞是拉著我,不讓我走。後部分和下闋劉過開始了幻想,我們四個正在商量去哪里遊玩,蘇東坡說我們去西湖,西湖就是西施啊,什麽時候都好看,結果白居易和林逋都不理他,只顧著自己喝酒。
白居易說,咱們去天竺山,那里風景如畫,東西兩條溪流相會,南北兩座山峰交錯,非常美麗。林逋則說,我覺得不行,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先去孤山看一下香梅成海,等到天晴的時候,咱們再去拜訪辛棄疾,那個時候也不晚,現在我們就先在臨安徘徊吧。熟悉辛棄疾的人應該看的出來,劉過這首詞就是完全按照辛棄疾的筆鋒寫的,而且模仿得非常像,辛棄疾看到劉過這首詞後,哈哈大笑,對劉過更加欣賞了。兩個人不但理想一致,時刻想收復舊土,愛好卻也相同,都喜歡詩文,而且劉過還很風趣幽默。這首《沁園春》用嶽珂的話說,就是患了白日見鬼癥,但正是這種白日見鬼癥,令辛棄疾越發歡喜,之後又多次相邀,劉過終於有了時間前往了紹興,和辛棄疾度過了一個多月的美好時光,辛棄疾知道這位老友性疎豪好施,所以在劉過臨走時,辛棄疾不僅給劉過買了回鄉的船,還送給了劉過一大筆錢,希望他節省點用,好好生活。劉過大為感動,不禁流下了眼淚,並激動寫下「知音者少,算乾坤許大,著身何處。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尋歸路。多景樓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虛名相誤,十年枉費辛苦。不是奏賦明光,上書北闕,無驚人之語。我自匆忙天未許,贏得衣裾塵土。白璧追歡,黃金買笑,付與君為主。蒓鱸江 上,浩然明日歸去」。
此時,劉過見到辛棄疾時,已經客居臨安三年多時間了。這三年,劉過也遺憾過無數次,他眼睜睜看著韓侂胄大搞黨禁,朱熹等一眾名士都遭到了清洗,也不禁想到什麽時候國家才能停止這種內耗,轉頭去對付金國呢?
「西湖真水真山好,吾君豈亦忘中原」,我的皇帝啊,難道您沈漫在行在臨安的美景中,忘記了我們的首都汴京嗎?忘記了我們還要收復中原嗎?
不過嘉泰四年,宋寧宗追封嶽飛為鄂王,這無疑是宋寧宗給全國主戰派打的一針強心劑。這一年,劉過高興地前往嶽飛廟,題詞道,「中興諸將,誰是萬人英?身草莽,人雖死,氣填膺,尚如生。年少起河朔,弓兩石,劍三尺,定襄漢,開虢洛,洗洞庭。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過舊時營壘,荊鄂有遺民。憶故將軍,淚如傾。
說當年事,知恨苦:不奉詔,偽耶真?臣有罪,陛下聖,可鑒臨,一片心。萬古分茅土,終不到,舊奸臣。人世夜,白日照,忽開明。袞佩冕圭百拜,九泉下、榮感君恩。看年年三月,滿地 野花春,鹵簿迎神」。
次年,宋寧宗又改年號為開禧,「開」是宋太祖的年號「開 寶」,「禧」是宋真宗的年號「天禧」,宋寧宗以此表示自己恢復舊土的誌向。這種種舉動,又讓劉過重燃了年輕時的信心,此時,他已經52歲了。
開禧元年,劉過又像年輕時一樣前往國境線上。第一站,劉過去往了辛棄疾所在的鎮江,在鎮江北固山多景樓上劉過感慨萬千。陸遊、陳亮、辛棄疾所有有恢復誌氣的文人,都在多景樓上留下了作品,劉過也不例外,「西風把酒閑來遊,木葉漸脫人間秋。煙塵茫茫路渺渺,神京不見雙淚流」。
登高望遠,劉過窮盡眼力,卻始終望不到故都汴京,不禁淚如泉湧。
從鎮江離開後,劉過又前往了武昌,二十年前劉過從襄陽出發前往武昌。當時,武昌的安遠樓剛剛修建完成,劉過在安遠樓上眾目遠眺,只恨山河破碎,自己功名不成。
二十年後,又來安遠樓故地重遊,劉過更難受了,「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黄金重過南樓。柳下系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二十年啊,光陰似箭,如今我又重來安遠樓,可我看到了什麽?黃鶴樓仍在,可故人都逐漸雕零了。陸遊和楊萬里都老了,姜夔漂泊於金陵揚州之間居無定所。辛棄疾被諫官攻擊,不斷貶官,陳亮壯誌未酬,懷抱著遺憾去世,國家也遲遲沒有北伐的動 向。江山還是舊江山,但添了多少人的心愁啊。我想和二十年前一樣,買一些桂花,帶著美酒去水上泛舟。可惜物是人非,再也沒有曾經的豪情了。
我無法想象劉過那時的心情,年過半百,二十年前的秀才,在二十年後還是秀才,一路走來,身無寸功。陸遊、楊萬里、辛棄疾,多少人對自己滿懷期待,可最後卻讓他們的期待落空。居無定所,漂泊多年,沒娶妻沒生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男人的四件偉業,他一個都沒完成,我劉過的人生真的就是如此失敗嗎?
開禧二年,劉過開啟了人生最後一次沖刺。五月,宋寧宗下詔北伐金國,53歲的劉過前往陳孝慶部隊參軍。戰爭初期,劉過隨著陳孝慶收復了泗州、虹縣,但很快,金國開啟了全面反攻,宋軍節節敗退,劉過終究是賭輸了。
北伐失敗後,劉過應昆山縣令潘友文邀請前往昆山。潘友文為劉過介紹了一門婚事,算是幫著劉過成家。然而,成家不久後,劉過病故。縣令潘友文和主簿趙希懋出資,將劉過葬於昆山馬鞍山東側。
如今的馬鞍山建成了公園,叫亭林園,園里一到秋天就飄滿了桂花香氣。我想長眠在此的劉過,也能聞得到這股花香吧。千百年過去,桂花還在,而載花載酒的少年們卻換了一批又一批。在那人群里,永遠有人正在老去,也永遠有人正在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