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看得電影,寫之前特地翻了翻豆瓣影評,挺有意思,老一輩的套路,諸如:
「你看不懂不要說話」
「你沒資格寫影評」
「是你太沒文化」
結合我最近考試要背的信息參與權,可以說被某些人逗笑了。我看電影這麽多年,也是第一次聽說電影不需要考慮結構敘事人物塑造,關鍵看核心立意,咋一琢磨,感覺有點不對勁,後來想想某革時期不也是這麽幹的嗎?這樣一來,文學不要搞了,音樂不要搞了,電影也不要搞了,什麽xx理論知識,宣傳歌和政治宣傳片才是文藝界的瑰寶,人家這立意多突出,觀念多強烈啊!
我本人從不高估自己的智商,卻仍舊被人類愚蠢的底線刷新三觀。如果上面這種奇妙的評價標準被認為是可行的,就好比拿出一個蘋果,我要通過它表現生命的燦爛昂揚。所以我說「蘋果鮮嫩多汁」。我自然可以就每個字提取出一篇小論文的總結,說這句話極具藝術氣質,是不改一字的千古名篇。但想想是不是有點不要臉,以及這句話真的能承載我的表達嗎?
《無問西東》就是這樣一個蘋果,一個漂亮的、光滑的、新鮮的蘋果。你說它是好蘋果我承認,但你說它宏大、悲壯、深刻,反映了時代青年的執著和奮進。
這就有意思了,你給我一個蘋果,卻要我聯想泰戈爾,聯想不到說明我思想覺悟不夠高,看不懂電影真正想表達的內涵。由此表達的邏輯是,蘋果沒有錯,人有問題,而不考慮你只給了一個蘋果的問題。到了如今的環境,就成為了一種雙向的,互相傾軋的彼此傷害。
當我喜歡一部電影,我誇它。
你水軍,你收了錢,中國電影就是被你們這群低審美敗壞的。
當我討厭一部電影,我罵它。
也不行,你懂電影嗎?小學生吧!
而這一切都不是建立在一種健康良性基礎上的有益談論。大部分評論者,不管是水軍還是其他什麽,選擇的是一種攻擊性和情緒化的發言。即使寫作者在文章裏表達了自己的主張和邏輯,分條縷析了種種優缺點,仍然有人選擇用一句你行你上,你懂個屁來作為結尾。
我有想過不去考慮這件事,但是仍舊會為此感到憤憤不平和氣悶。具體感受如果形容的話就是本來一件很純粹的東西摻雜了人為的撕扯和傾軋,讓本不該成為武器的東西成為武器。
從去年末尾到今年以來的國產電影,真正留下印象幾乎沒有,撕逼之態卻讓人驚嘆。我還記得從廳裏走出來,天色幽暗,手機屏幕在夜色下泛著幽光,那裏面正上演著比電影更激烈的戰爭。
後記:至於電影好不好,自己看吧,我是沒興趣多說什麽了。以及我近期都不想看到除了紀錄片以外的中國電影。